“飞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。”
这句话道出了许多功臣的悲凉结局:在立下赫赫战功后,往往难逃被帝王猜忌、甚至残忍杀害的命运。中国古代就有不少名将和重臣,因为功高盖主而死于非命。以下十人,便是最典型的例子。
---
一、白起——秦国的“人屠”
白起是战国时期秦国最杰出的名将。公元前293年,他在伊阙之战大败韩魏联军,斩敌24万,自此成为秦军主将。此后,他屡次攻克韩、魏、赵、楚、燕等国七十余座城池,战功无数。最著名的是长平之战,他坑杀赵军45万,使六国闻秦色变。
然而,白起因拒绝执行秦昭襄王的进攻命令,被贬职。后来又遭宰相范雎陷害,最终被迫自杀。功勋卓著的秦国第一名将,就这样含恨而终。
二、李牧——赵国最后的顶梁柱
展开剩余83%李牧,战国四大名将之一。他曾在雁门大败匈奴,斩敌十余万,使边境数年无忧。后来镇守邯郸,多次以少胜多击退秦军,是赵国最后的屏障。
无奈秦国用离间计收买赵王宠臣郭开,污蔑李牧勾结秦军。赵王轻信谗言,将李牧处死。李牧一死,赵国失去支柱,很快被秦所灭。
三、蒙恬——“中华第一勇士”
蒙恬是秦始皇手下的名将。他随王翦灭楚,随王贲灭齐,功劳显赫。统一六国后,他又率兵北击匈奴,收复河套,修筑长城,使匈奴数十年不敢南侵。
但秦始皇死后,赵高、李斯、胡亥合谋,拥立胡亥为帝。蒙恬因是长子扶苏的心腹,又掌重兵,被胡亥忌惮,最终被赐死。
四、李斯——开国丞相的悲剧
李斯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,推行郡县制,奠定了中国两千年的政治格局。然而始皇死后,他担心扶苏即位会弃用自己,于是参与沙丘之变,扶持胡亥登基。
然而胡亥昏庸,赵高权欲熏心,诬陷李斯谋反。李斯与儿子一同被腰斩,惨死街头。
五、韩信——“国士无双”
韩信在楚汉争霸中,帮助刘邦先灭诸侯,再击败项羽,可谓开汉第一功臣。但功高震主,令刘邦不安。最终刘邦设局擒下韩信,吕后在长乐宫将其处死。韩信的死,也成为“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”的典型故事。
六、晁错——削藩的牺牲品
汉景帝时,诸王权势过大,威胁中央。晁错提出削藩之策,触动吴王刘濞等七王利益。七国以“清君侧”为名起兵造反。景帝为息事宁人,将晁错斩首。结果削藩未平息,反而引发更大叛乱。
七、周亚夫——平乱英雄的悲凉收场
七国之乱中,周亚夫率兵三月平叛,立下大功,被拜为丞相。但因多次直言忤逆皇帝,失宠下台。晚年因家属违规购甲盾,被景帝借机下狱。周亚夫不堪受辱,绝食而死。
八、岳飞——精忠报国,含冤而死
岳飞率岳家军屡次大败金兵,恢复大片失地,志在直捣黄龙、迎回二圣。但南宋高宗赵构惧怕金人,急于议和。为成和议,他与秦桧合谋,以“莫须有”的罪名害死岳飞。岳飞的忠魂,至今仍受世人景仰。
九、蓝玉——明初大将,功高震主
蓝玉南征北战,平定西南,战功卓著。但因恃功自傲,多次冒犯朱元璋。为了给懦弱的皇太孙朱允炆清除隐患,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蓝玉,连带株连一万五千余人。
十、于谦——北京保卫战的中流砥柱
土木堡之变后,明英宗被俘。危难时刻,于谦拥立朱祁钰为帝,坚守北京,大败瓦剌,保住大明江山。然而英宗复辟后,于谦因曾支持景帝,被诬陷谋逆处死。忠臣却落得悲剧收场。
十一、袁崇焕——明末抗清名将
崇祯即位时,内忧外患。袁崇焕率军抗清,屡挫敌锋,堪称大明长城。清军见硬攻不下,散布谣言,称袁崇焕暗通敌国。崇祯轻信谗言,将其凌迟处死。失去袁崇焕后,大明国防顿失屏障,很快覆灭。
---
这些忠臣名将,生前是守国护民的中流砥柱,死后却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。他们的经历,正应了那句古话:“功高震主,往往是大将的悲哀。”
发布于:天津市盛达优配-股票正规平台-股票上的杠杆-股票如何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