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孩子不能只靠老师,家长也要会教育,这样双管齐下,孩子才会越来越好
记者:作为济源市沁园路小学的副校长,您怎么想起关注并做家庭教育了呢?
刘素文:2010年,我所在的学校要求之前没有参加过市级优质课比赛的老师,那一年都要参加。学校当时的副校长特意找到我,让我报名。我一听就回绝了,说我不会讲公开课,我这讲课水平,关上门还凑合,打开门都没法让别人听。可副校长下了死命令:必须讲。
没办法,我在网上看了很多名师的教案后,硬着头皮先在学校试讲。可名师的东西我拿过来才发现,根本用不成——我在讲台上讲课,学生们在讲台下乱成一团,根本不听;我问个问题,他们也不搭理,搞得我很尴尬。
▲刘素文
校长见状,就让我去请教济源职业技术学校的闫合作老师。
闫老师是搞中式教育的,上课水平出了名的高。我去听了他两个星期的课,深刻体会到中式传统教育的魅力。闫老师很有耐心,逐字逐句地教我,我也学得很认真。
展开剩余87%两星期后,我参加全市的优质课比赛,竟然拿到了特等奖。这给了我极大的鼓舞。
从那以后,闫老师只要搞讲座,我就去听。他走到哪儿,我跟到哪儿,光笔记就记了数万字。
后来我发现,咦,我们班的学生怎么越来越聪明了?现在想来,不是他们越来越聪明了,而是我的教学水平提高了。
再后来,我发现我用在教学上的方法,用在家庭里照样管用,我的孩子越来越好,亲子关系越来越和谐。
我意识到,教育孩子不能只靠老师,家长也要会教育,这样双管齐下,孩子才会越来越好。于是,我一有时间就义务搞家庭教育讲座,也在这个过程中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,改变了很多孩子和家庭。
怀孕的时候,不管妊娠反应多么难受,我们也不会急着让孩子出来,因为我们知道,还不到时候。生育孩子,我们很有耐心,教育孩子时,我们还有耐心吗
记者:如何做好家庭教育,您能给家长们一些建议吗?
刘素文:教育是一个长期浸润、循序渐进的过程,孩子们需要家长的耐心呵护。
古代草木出生叫“生”,因此“生”的篆文像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的样子;卵生叫“产”,如产蛋产卵;胎生叫“育”。
生、产、育,意思都差不多,我们为什么不说“教生”“教产”,而说“教育”呢?“育”与“生”“产”最大的区别就是时间长短不一样。
草木出生很快,种子埋到土里,只要温度、水分适宜,三两天就破土发芽了。卵生也很快,如母鸡可以一天产一个蛋。胎生则需要很长时间,即使是孕期短的猫咪,怀孕也要两个多月,人的孕期更长,需要9个多月,俗称十月怀胎。也就是说,“育”有长期性。
教育之“育”即胎生之“育”,所以教育一个孩子,自然也具有长期性。
怀孕的时候,不管妊娠反应多么难受,我们也不会急着让孩子出来,因为我们知道,还不到时候。生育孩子,我们很有耐心,教育孩子时,我们还有耐心吗?
我们教孩子东西,孩子没有学会,很多家长就会说:“我昨天不是说过了吗?”
家长昨天说过了,孩子今天就必须会吗?那我们昨天怀孕今天为什么不生呢?因为要“育”,而“育”需要时间。
我们教孩子学习每一个知识、每一种行为,都需要有个过程,都需要长期和反复,没有长期和反复就没有“育”。
所以,孩子出现问题,或者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在短期内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,都是正常的。这时候,家长对孩子一定要有耐心。
我们可以回忆一下,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哭了、闹了,我们是怎么做的;现在孩子哭了、闹了,不遵从我们的意志,我们又是怎么做的。
上个周末,我和朋友带孩子一起去山里玩。朋友家的孩子6岁,和我姑娘同龄。两人一碰头,就叽叽咕咕不知道说什么。
快到目的地的时候,我的手无意中伸进了我姑娘的衣兜,摸到半块巧克力,黏黏糊糊的。我想,这巧克力是什么时候装的,都化了,就把它扔了。
谁知,我姑娘看到后顿时哇哇大哭,怎么哄都没用。我想着不搭理她,让她哭一会儿就没事了,谁知朋友的孩子说:“阿姨,那是我刚刚送给她的礼物。”
我姑娘一听,哭得更厉害了。
原来,我随手扔掉的,是孩子眼里珍贵的礼物!于是,我郑重地给我姑娘道歉,她才不哭了。
我觉得,要想耐心呵护孩子,家长首先得能够体会、理解孩子,一件事情发生了,得知道背后的原因。这也需要学习,家长只有有耐心、愿意学,才能更好地找到问题,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。
我家的家庭会议从儿子初一开到他高中毕业,儿子的学习成绩也从班级三十名开外提升到班级前三
记者:您学了家庭教育知识后,感觉哪些方面最受益?
刘素文:我通过学习受益,有个潜移默化的过程。学习中式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理念前,我对自己不了解,对自己缺点不自知,更不用说去了解家人了。
我以前规则很强,规定家里每周六上午大扫除,下午去看我父母。对我来说,这是必须做的,而且必须在固定的时间段完成,因为周日还有周日的安排。
但是周六上午经常有球赛,我老公喜欢看球赛,就不愿意在那个时间打扫卫生。我们因为这事吵过无数次架,甚至还动过手。
我心里很委屈也很生气:都是上了一星期的班,为什么我知道打扫卫生,他就不知道?家里这么脏,他是怎么做到心安理得地看球赛的?我越想越生气。
学习家庭教育之后,我知道了,要对自己有要求,对别人没要求,要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。慢慢地,我就改变了想法:你看我老公多好,搁哪儿哪儿行,人家还懂NBA,我就不懂;再说,人家忙了一周,看会儿电视犯什么王法了?
想法变了以后,心态和行为都会跟着改变。我以欣赏的眼光看老公,觉得他哪儿哪儿都好,他看我也越来越顺眼。现在我们相互欣赏,以前的很多问题都不存在了。
再来说说我的孩子。学会如何教育后,我懂得教是“上所施、下所效”,教育的内涵就是“施善长善”。
如何做呢?
儿子上初一的时候,我生了二宝。那时候我和儿子的亲子关系特别紧张,他跟我的沟通越来越少。
早上他上学了,我还没起床;中午他回家吃饭,20分钟就又走了,我没机会跟他交流。
等他下午放学回来,我想着跟他多说说话,问他:“今天上课能不能听懂?”
他答:“嗯。”
我问:“作业写完了没?”
他答:“没。”
我问:“你今天感觉怎么样?”
他答:“还行。”
无论我问什么,他的回答都是一两个字。我觉得这样不行,就想了一招:每周五晚上,一家人坐在一起开家庭会议。开会的目的就是施善长善,传递能量。开会时,每个人轮流讲一件这周印象最深刻的事,讲完后其他人点评。
比如,我讲我去听了一场公开课,觉得老师讲得不太好,就给老师的课重新构建了一下,并做了示范。老师觉得我讲得很好,对她帮助很大。
我老公点评,使劲儿夸我。轮到孩子点评了,他也觉得妈妈很了不起。
接着我老公讲,他去支教的那个学校,没有给孩子们测肺活量的仪器,于是他在别的学校借了仪器,带到支教的学校,教孩子们怎么用仪器。
我点评:你是个好老师,尽职尽责,很热爱自己的事业,我以你为骄傲。轮到孩子点评,他认同我的说法。
我对家庭会议的内容没有具体要求,大家讲的不一定都是正向的事情,但我的引导方向一定是正向的,会议过程也是积极友善的。
孩子如果分享了一件好事,我们就使劲夸他。他感觉自己被看到了,就越来越愿意分享。孩子如果分享了一件不好的事情,我们也朝着好的方向点评。
比如,儿子上初二那年,给我们分享了一件事儿。他说他不喜欢英语老师,我问原因,他说上英语课的时候听写单词,他没有听清楚老师念的是什么,就往边儿上靠了靠,想听清楚。
谁知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儿说他:“你不要抄你同桌的。”他感觉老师冤枉他,所以不喜欢英语老师。
我听了对孩子说:“我明天去找你们英语老师,送她一束鲜花,谢谢她。”
孩子很惊讶。
我接着说:“孩子,妈妈也是老师,所以了解老师。我们设身处地想一下,英语老师上了一天课,已经很累了,她走到你身边,认为你抄同桌的时候,是不是有两种选择?一种是视而不见,反正我嗓子疼,假装看不见;还有一种就是制止你。事实证明,她是一个很负责任的老师,初衷是想让你好。这么一个好老师,难道不值得我感谢吗?”
孩子瞬间就理解了英语老师,把这事儿就放下了。等到下一次家庭会议的时候,孩子说:“妈妈,我发现我们英语老师真不错,这次我听写全对,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夸了我呢!”
孩子的世界很小,因为在他眼里,很多事儿都是大事儿。如果因为一点小误会,孩子讨厌老师,从而影响到学科成绩,那真是得不偿失。
我家的家庭会议从儿子初一开到他高中毕业,儿子的学习成绩也从班级三十名开外提升到班级前三。我们的家庭关系、亲子关系也越来越好。
END
作者:李瑞辉、郝歌、陈玉娟
编辑:壮青青
文章来源:
《妇女生活·现代家长》2025年第6期
发布于:河南省盛达优配-股票正规平台-股票上的杠杆-股票如何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