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南京渡江战役纪念馆中,陈列着一张非常特别的照片:一个扎着鞭子的小姑娘正奋力划着船桨,将十几名解放军战士送往江南。照片中的小姑娘没有正面,只是背影,但那坚毅的姿态让人感受到她内心的决心和力量。
看似普通的一张照片,却展现了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支持和参与。然而,令人遗憾的是,渡江战役后,这位小姑娘的身影从此消失,数年来,拍摄这张照片的摄影师邹建东一直未能找到她。
1999年,为了纪念渡江战役胜利50周年,南京市电视台等单位拍摄了纪录片《风雨钟山路》,照片中的小姑娘再次成为摄制组的关注对象。摄制组猜测她应该还健在,于是决定展开寻找。
展开剩余84%他们首先找到了邹建东,原为三野二十三军的记者,他曾在战斗中拍下这张照片。通过调查,摄制组得知邹建东在解放后加入了新华社,年事已高,现已退休。摄制组联系了他,邹老非常激动,邀请他们到家里。
在采访中,邹建东回忆起1949年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。当时,淮海战役刚结束,国民党在华东的主力被歼灭,但依然拒绝签署和平协议。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下达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,解放军第20军59师接到命令,准备渡江。士气高涨的解放军战士们用尽全力准备向江南进发。
当时,解放军突破了国民党在扬中的江防阵地,敌军四散逃窜。解放军乘胜追击,渡江战役由此拉开序幕。战士们急于渡江,但由于水势湍急,只有依赖当地百姓的船只,才能顺利过江。于是,百姓纷纷响应,贡献出自己的船只。
1949年4月22日,解放军向江南进军。支援的船工们迅速划起船只,拼命将解放军送向江南岸。在扬中的江边,邹建东看到了一位正在拼命划船的小姑娘。她梳着麻花辫,脸上满是鲜血,但她依然坚持划着船桨,将解放军战士们送往前线。邹建东被这一幕深深震撼,立即用从敌人手中缴获的老式相机拍下了这一感人的瞬间。
拍完照片后,邹建东将其发表在《新华日报》上,标题为《我送亲人过大江》。
摄制组得知了邹建东的故事,开始寻找照片中的小姑娘。邹建东回忆道,照片是在江苏扬中县三江营附近拍的,他曾多次尝试寻找她,但一直没有找到。尽管如此,摄制组并未放弃,他们通过扬中县的线索,加大了寻找的力度。
他们通过当地电台、报纸和渔民进行寻找,甚至将照片发放给上千人,但依然没有结果。最终,在《风雨钟山路》播放时,摄制组只能通过旁白介绍这张照片。
节目播出后,江苏常熟的一个家庭正在收看电视。当听到旁白的解说时,妇女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,并对家人说:“这就是我的妈妈!”原来,这位妇女正是当年划船的小姑娘的女儿。她从小听母亲讲述送解放军渡江的故事,瞬间认出了照片中的小姑娘就是她的母亲——颜红英。
此时,颜红英已经接近70岁,且从未离开过家乡。她在女儿的陪同下,来到了南京电视台,向工作人员说明了情况。通过确认,颜红英终于揭开了照片中的谜团。当年,她只是一个19岁的年轻姑娘,随着父亲和妹妹一起积极参与渡江战役的支前工作。
颜红英的父亲厌恶国民党的暴行,在解放军征集船只时,他积极响应,并带着两个女儿参与支前。颜红英和妹妹一起拆船篷、改装船只,和其他船只一起训练了一个多月。就在演习时,颜红英不幸受伤,一颗炮弹爆炸让她的耳膜受损,从此她的听力有所下降,但她依然毫不畏惧地参与渡江。
4月22日,数百条船只整装待发,颜红英的船上坐了24名解放军战士。就在船只行至江心时,一颗炮弹爆炸,飞溅的弹片擦破了颜红英的脸,鲜血直流。尽管如此,她毫不犹豫地继续划船。
战后,颜红英和父亲回到家乡务农,并未张扬自己为解放军渡江的事迹,直到多年来,才通过这张照片被大家记住。
颜红英终于找到了,许多记者纷纷采访她,而她只说:“我来这里只是希望下一代能知道今天的来之不易。”
经过多年等待,邹建东终于找到了照片中的小姑娘,而这段历史也得到了铭记。颜红英的低调和奉献精神让人动容,她和无数像她一样默默奉献的人民一起,为中国的胜利付出了艰辛的努力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达优配-股票正规平台-股票上的杠杆-股票如何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