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建三(河北怀来)
10月8日上午,我们来到唐山,在抗震纪念碑前留影。这座纪念碑,如英雄的脊梁,承载着唐山人民在地震灾难后顽强不屈、重建家园的精神,见证着这座城市从废墟中崛起的奇迹,也让我们深深感受到生命的坚韧与人间的大爱。
唐山抗震纪念碑的背后,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书法故事。这座矗立在唐山市中心的雄伟碑体,主碑庄重肃穆,副碑以废墟形式呈现,寓意深刻。碑文书写刚健有力,意趣盎然,然而,由于历史原因,书写者的姓名并未被标注在碑体上,因此,很少有人知晓这鸿篇巨制竟是出自著名书法家夏湘平先生之手。
展开剩余82%很遗憾,唐山抗震纪念馆因修缮暂未开放,没能走进馆内。为深入了解那段抗震救灾、重建家园的历史,让更多人能从中感受唐山人民的坚韧与不屈,我们驱车向遗址赶去。
眼前的雕塑极具冲击力,静静诉说着那场地震的惨烈与伤痛。残垣断壁间,承载着无数关于生命、苦难与抗争的记忆,它是历史的见证者,时刻提醒着人们要敬畏自然,也让后人铭记唐山人民在灾难后顽强重生的精神。
震前的老泡桐树沉默矗立,独特的年轮如时光的刻痕,记录下1976年唐山地震时的惊心动魄。它历经劫难仍顽强伫立,见证着这座城市从废墟中崛起的不屈,每一道纹理都是对生命坚韧与重生力量的无声诉说。
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遗址。残垣断壁间,砖石与钢筋交错,虽历经岁月与灾难侵蚀,却仍能让人感受到昔日工厂的喧嚣与力量。周围草木悄然生长,仿佛在与这历史的印记对话,诉说着唐山从震后废墟走向新生的故事,也让每一位到访者,都能触摸到这座城市坚韧不屈的灵魂。
24万死难同胞墙,肃穆而庄严。墙面上的每一个名字,都是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,承载着唐山大地震的伤痛记忆。它静静伫立,提醒着人们铭记那段苦难历史,也让每一位驻足者,心中涌起对生命的敬畏与对逝者的深切缅怀。
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,一道惨白的光划破夜空,紧接着,大地剧烈地颤抖、咆哮。唐山,这座有着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,在短短23秒内,被7.8级的大地震撕得粉碎。房屋倒塌,桥梁断裂,曾经繁华的城市瞬间沦为一片废墟,24万多鲜活的生命戛然而止,16万多人重伤,整个唐山仿佛被按下了“暂停键”,陷入了无尽的黑暗与悲痛之中。
然而,唐山并没有被灾难彻底击垮。地震发生后,党中央迅速作出部署,一场规模空前的抗震救灾斗争随即展开。人民解放军第一时间奔赴灾区,他们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,在废墟上用双手、用简单的工具,争分夺秒地搜救被困群众。战士们的双手磨出了血泡,身上沾满了灰尘,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,心中只有一个念头:多救一个人,就多给一个家庭带来希望。
全国各地也纷纷伸出援手,救援队伍、医疗人员、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地涌向唐山。无数志愿者自发来到灾区,参与到清理废墟、照顾伤员、搭建临时住所等工作中。
那些天,唐山的废墟上,到处是忙碌的身影,到处是温暖的互助。人们相互搀扶,相互鼓励,在绝望中寻找生机,在灾难中凝聚力量。
在抗震救灾过程中,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。有医护人员连续数日不眠不休,坚守在手术台旁,与死神抢夺生命;有基层干部不顾自身家人安危,一心扑在组织群众自救互救上;还有普通群众,在自身遭受巨大损失后,依然主动帮助身边的人。他们用自己的行动,诠释了人间大爱,展现了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。
震后的唐山,面临着重建家园的巨大挑战。但唐山人民没有被困难吓倒,他们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,开启了艰苦卓绝的重建之路。从规划新的城市布局,到一砖一瓦地搭建房屋,再到恢复工业生产,唐山人民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的精神,一步步将城市从废墟中重新建立起来。
如今,当我们走进唐山,看到的是一座现代化的繁华都市。高楼大厦鳞次栉比,街道宽阔整洁,公园绿树成荫。唐山抗震纪念碑巍然耸立,诉说着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,也见证着唐山人民的坚韧与重生。唐山地震遗址公园内,保留着地震时损毁的建筑遗迹,时刻提醒着人们铭记历史,珍惜当下。
唐山的抗震救灾和重建历程,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生动体现。它让我们看到,在灾难面前,只要全国人民团结一心、众志成城,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,就没有跨越不过的鸿沟。唐山,这座在废墟上崛起的英雄之城,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面对任何挑战时,都要勇敢前行,永不言败。
2025.10.09
编辑:牛义信/夏天
发布于:山东省盛达优配-股票正规平台-股票上的杠杆-股票如何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