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前言
2025中国设计星"36进12强"角逐落幕,本次由独立设计新媒体《iDesign绝对设计》特别呈现的赛后专访,将镜头对准舞台之外的创作现场。我们不仅记录成功时刻,更深入探寻他们设计理念的源起、实战中的挑战与对行业未来的独立思考。以下对话,为您呈现中国设计新生代最真实的创作生态与思想脉络。
(二)空间的疗愈诗人
比起设计师这一称谓,李柱明更像是一位以空间为媒介的治愈诗人。在喧嚣时代的裂隙中,他以“大物平行”为哲学底色,将设计转化为观照内心的精神性叙事。
以空间和事件为实践,他以直面当代社会的普遍焦虑为原点,寻求空间干预来消解现代人的精神压力,让疗愈从个人理念,一次次走向对社会精神压力的集体回应。
(三)舞台重归:从求证到内观的八年进化
展开剩余88%真正的成长,不是目标的抵达,而是不断回响内心的航程。在时间的长河中,每一次人生的驻足,都是为了带着更深刻的领悟再次出发。
之于李柱明,中国设计星的舞台是二次踏上的回归之旅。2017 年的他初次来到这个卓越辈出的竞技场,实属 “懵懂探索者”。彼时的他,带着对设计的一腔热忱,加入年轻来战的队列,面对聚光灯与竞争的压力,那时的他更多带着紧绷的试探,如同从未雕琢的璞玉,虽有意念,却未找到章法。由当下回看,那一年的参赛经历,于他而言更像是一次 “试剑”,虽未留下辉煌的战绩,却在心里埋下了 “追问设计本质” 的种子:究竟什么样的空间表达,能真正与人产生共鸣?
八年后的2025年,当李柱明再度回归中国设计星的全新赛事舞台,时间已将他淬炼为一名从容的叙述者。这一次,他不再执着于 “安全答案”, 也不再急于证明技法,而是选择了一条更 “冒险” 却更真诚的路, 以“混乱与内观”为主题,将自己八年的设计心路以及社会压力下的大众焦虑关注,融入竞演故事,将个人与行业八年间的交锋、挣扎、突破,以及思考后的设计书写,凝练成一场娓娓道来的思考式演讲。
这份坦诚与深刻,不仅让他以成熟的姿态晋级 12 强,更映照出以时间书写的个人进化。从初次叩门时的“初心锚点”,到再度归来时的荣耀绽放,中国设计星以闭环式的赋能体系完成了舞台的向新而生使命,如一面“成长镜子”,照见了一个人在时间里的奔跑迭代。
赛后点评环节,王帅的一段哲思式总结,成为李柱明与设计星这个舞台化学反应结果的最佳注解:“在工作的过程中,停下脚步,通过一场比赛,去梳理自己的内心,看清心之所向,这就是设计星的魅力。” 设计的竞技舞台价值,从不是单纯的技艺比拼,更是时光沉淀后对自我的重新审视。于李柱明而言,八年时间流转,舞台重归是一场盛大的自我宣言,里面不仅有设计语言的成熟,更是一场从 “向外求认可” 到 “向内寻本真” 的精神进化。
(四)大物平行: 物我交融 精神生长
物是空间的骨骼,平行是关系的隐喻,当设计的笔触落于更深层次的灵魂触动,人与空间自然而然达成平衡中的呼吸共振,对话中的持久滋养。
大物平行是李柱明设计的阵地,也是他设计哲学的浓缩表达。“物”包罗万象,是空间、产品、自然等一切设计的载体;“平行”则是一种理想的关系状态,是相互尊重、和谐共生的智慧。其核心在于“以物载道”,以空间为直面,衍生出人与生活、人与物、乃至人与世界的关系。“物” 是李柱明设计的具象工具,可能表达为对墙面肌理、光影轨迹、材质温度的斟酌雕刻,但最终的交付,指向他的空间赋能于人的自由体验,共生关系,情绪共鸣等高阶层面,最终让空间超越物理属性,成为疗愈精神的容器。
物我交融的精神哲学,早已深深镌刻在李柱明的设计实践里。2023 年,他输出的近1000㎡的办公室项目设计,便是 “大物平行” 理念最鲜活的注脚。没有堆砌复杂的设计符号,却将精神性的对话和 “疗愈” 藏进每一处空间逻辑里,让其设计理念顺着空间的脉络自然生长,层层递进。
在技法层面,空间体块拆分式的“小房子”概念,消解了传统办公室的封闭壁垒,以“体验交织” 的巧思搭建起空间多个模块的关系:既有能专注办公的独立区域,又有可自由交流的透视关系。人随景移间,不同的空间透视会随脚步缓缓铺展,体验的自在如同漫步林间,每一步都能遇见细微却动人的变化。利落的暖白底色之上,自然光的邀入,写下人与境共生的呼吸感。
光线加持体块的多维结构韵律,一寸寸点燃材质的细腻肌理,在空间与家具间轻轻流转,自然的灵动与诗意的情绪油然而生,人处其中,由视觉升华到与空间的体验亲近感。智能灯光系统的 “感知触角”,成为物我相融哲学的微妙推动者,工作时的明亮光色托举专注,休憩时切换暖柔光包裹的松弛,无需刻意调节,光影便会顺着场景需求切换……设计的“读心术”渐入佳境,向着 “疗愈” 的内核聚拢,空间不再是冰冷的工作场所,细腻的温度关怀,都让此间更成了能安放情绪的温柔载体。
“良好的空间,可以让人减压,让人的内心达成平静和幸福感。” 所谓“境表吾心”,李柱明笔下的空间,如同设计者本人的气质,温和而坚定,将空间从功能的单一桎梏中解放出来,赋予其情绪价值和疗愈能力,试图在喧嚣的世界里,为疲惫的灵魂开辟一处安顿的角落,让空间真正成为精神的庇护所,这正是“大物平行”世界观最动人的实践。
(五)轻氧力:从治愈自我到社会共情
生命的转折,往往藏于细微的感动之中,当个体体验转化为社会的共情,设计便从个人的关照升华为更宏大的使命感。
2023 年,是李柱明口中的痛苦之年,也成为他的转折之年。就在那一年,他和团队投入了大半年心血,且寄予厚望的一个大项目因为甲方原因最终停滞,他想要全力以赴打造的办公室阵地,也因外部原因最终不了了之……所有的不顺仿佛都结伴而至,让他很长时间陷入了自我焦虑与怀疑中。一个新生命的降临,彻底改变了李柱明观察世界的角度,成全了他的自我治愈之路。
2024年,李柱明正式升级成为父亲,设计师的角色转变之外,他改变最大的是将时间更多分配给了对孩子的陪伴。恰恰是这些暂时的“离岗”,让他的设计人生走向了突围。当他焦虑之际,每每看见孩子那双清澈的眼眸天真而专注,总是适时有一道温暖的光照进他疲惫的内心。宝宝毫无保留的灿烂笑容,成了最有效的治愈良药。
那一刻,他忽然顿悟,“我们可以被人治愈,空间一样可以”!正是这一微妙的瞬间,直接催生了“轻氧力设计研究室”的创立,让李柱明将设计的视角,从个人表达走向了社会关怀,也完成了从自我治愈到社会共情的进化。这一次的另辟蹊径,甚至说绝处逢生,再一次验证了哪怕命运关掉你的一扇又一扇门,总会有一扇窗为你而开,你要做的就是乘势而为,将新的道路延展开来。
彼时,李柱明愈加坚定了疗愈设计的道路,要做那个为别人打开一扇又一扇窗的人。当下社会,太多人被工作压力和生活焦虑裹挟,亟需一个能 “安放情绪” 的出口。轻氧力设计研究室的初心,便是研究东方人的生活方式,专注全品类疗愈空间设计,打造松弛写意的美学空间,这成为李柱明探索 “疗愈赛道” 的新专属阵地。
在他看来,空间的疗愈不必追求宏大的叙事,哪怕是客厅里一个被阳光青睐,足以安放一张舒服躺椅的角落,也能抚平喧嚣里的躁感;亦或是卧室里以一抹柔光的包裹,去替代主灯的直白,便可让睡前的时光更加松弛……他带领着团队从一点一滴去实践,一边以实验性项目探索不同场景的疗愈可能,从松弛办公,减压展厅,到疗愈SPA……一边通过科普内容去惠及大众,传授打造疗愈角落的“居家疗愈小技巧”,希望用轻量化的疗愈方式,渗透到普通人的生活里。
难能可贵的是,以轻氧力研究室为阵地,李柱明将疗愈的触角向外舒展,参与公益活动,关注弱势群体,积极承担社会责任,以设计赋能回馈社会传递温暖,从疗愈自我出发,向着更大的世界释放能量。
如果说精神内核是贯穿始终的主线,那么从未脱离生活的实干笃行成为李柱明始终遵循的铁律原则。他的空间以情绪优先,但永远建立在材质不将就之上的疗愈,真实触感成为空间与人对话的第一语言,让空间真正为人服务,再次归于“大物平行”的理念闭环,不虚无,有力量!
(六)星光之下,精神延展
每个人与世界的交互,皆是内心的向外投射,设计星们与这一舞台的关系亦是如此,千人千面,各自生花。在李柱明看来,中国设计星为他带来的从不止于荣誉的定格,而是更广阔链接的起点,再一次在人生路上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,可通往多元设计领域。
这个舞台像一个 “设计能量场”,打开了他对不同设计领域创作的认知,如材质肌理的视觉元素对记忆与温度传递的“触觉疗愈”, 灯光明暗调节,色温变化影响情绪的“光影疗愈”,乃至于艺术的跨界叙事……更多深入的认知,为他的 “精神叙事” 带来了创意灵感。他深知,一个人的力量有限,但通过空间的合力,可以让更多人感受到 “松弛”,引发 “内观自我,消解焦虑”。 从这一意义触发, “疗愈” 不再是孤立的设计命题,而是可以与更多领域共创的精神符号,也是他作为一个治愈系空间设计师,写下的不停进化的恒久答卷。
从首次站上竞技台的青涩探索者,到笃定疗愈赛道的从容讲述者,从疗愈自我出发,向着更大世界的释放,李柱明十六年的实践厚积,在中国设计星这一舞台上被显著宣达。一个用空间写诗的治愈者,一个用设计传递温度的理想主义者,他的故事在星光下愈加璀璨;他的疗愈叙事,也将以此为契机,在更广阔的天地里,联结无限可能。
策划编辑丨iDesign绝对设计
撰稿机构|清歌传媒
发布于:湖北省盛达优配-股票正规平台-股票上的杠杆-股票如何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